
![]() |
![]() |
派驻监督是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纪检监察专责监督的重要制度安排。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纪委监委驻市委宣传部纪检监察组立足宣传思想文化单位实际,积极探索点题监督、数字监督等方式方法,在强化政治监督、做实民生监督等方面持续发力,不断提升监督质效,推动派驻监督从有形覆盖向有效覆盖提升。
聚焦“两个维护”,强化政治监督。始终将监督驻在单位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作为首要政治任务,建立跟踪督办机制,通过参加党组会议、查阅资料、个别谈话等方式,全程跟踪监督各单位贯彻落实情况,确保党中央决策部署在宣传思想文化领域不折不扣落实到位。针对意识形态工作的特殊性,坚持每季度集中一周时间,综合运用听取汇报、个别谈话、查阅资料、走访调研等方式,深入7家综合监督单位开展“政治体检”。在监督过程中,注重听取干部职工对单位党组织落实主体责任情况的评价,查阅相关材料,走访基层单位和服务对象了解实际情况。对存在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及时预警,开展提醒谈话20余人次,暂缓提拔或评优评先3人。
强化协同联动,凝聚监督合力。针对派驻监督力量薄弱、专业性不强等问题,积极落实“室组地”联动监督要求,在市纪委监委统筹协调下,建立了组内会商、组组协作、室组联动等工作机制,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共同分析研判问题,协商解决对策,形成监督合力,放大监督效应,实现从“单打独斗”向“协同作战”转变。如,在开展文化惠民资金使用情况监督检查时,与市纪委监委相关监督检查室、县(区)纪委监委沟通协调,建立协同机制,有效破解单个派驻纪检监察组监督力度不够、深度不足的问题,通过“清风乡村”小程序,实现对文化惠民资金拨付、使用、效益等环节的实时监管,发现并推动整改问题15个,确保惠民资金真正惠及于民。
坚持问题导向,做实民生监督。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理念,探索“群众点题、部门答题、纪委监督、社会评价”工作机制,通过调研座谈、网络平台、信访举报等多种渠道广泛收集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建立问题台账,明确责任部门和整改时限,实行销号管理,并邀请群众代表参与整改效果评价,确保问题真整改、改到位。针对群众反映强烈的校外培训现象,推动主管部门开展集中整治,约谈相关负责人8人次,查处违规问题10余个。针对农村文化设施闲置问题,深入17个乡镇文化站和32个村文化室进行实地调研,召开群众座谈会12场,听取意见建议50余条,推动相关部门完善管理制度、优化资源配置、提升使用效能,让文化设施真正用起来,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
深化数字赋能,提升监督质效。积极探索推进大数据监督,推动建设项目资金智能监管平台,对宣传文化领域项目申报、资金拨付、实施验收等环节实行全流程在线监督,通过数据比对、智能分析等手段,及时发现并纠正问题。智能监管平台运行以来,已对50余个项目实施在线监督,发出预警提示12次,纠正偏差8个,有效防范了廉洁风险。对关键环节设立廉洁风险预警机制,要求宣传文化资金使用、图书采购等均需通过线上办理、全程留痕,通过对线上办理流程进行梳理,排查廉洁风险点30余个,制定防控措施50余条,并根据风险等级实行分级管理、动态监控,推动监督关口前移,加强主动防控,提升监督的精准性和有效性。
加强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营造良好风尚。结合宣传思想文化单位特点,把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情况融入日常监督,协助驻在单位深入挖掘百色红色革命文化中的廉洁元素,组织创作排演《清风红城》等廉洁主题文艺剧目,开展巡演20余场,观演干部群众达1.5万余人次。推动各综合监督单位结合行业特点开展警示教育,通过召开警示教育大会、组织观看警示教育片、通报典型案例等方式,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增强干部职工的纪律意识和规矩意识。(黄政棠 作者系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纪委监委驻市委宣传部纪检监察组组长)